曲水的博客

曲水的博客

货币学-Part4-货币供需失衡

2022-05-05

知识点6:通货膨胀

基础知识

定义

  • 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升过程。

通货膨胀度量

  • 消费物价指数(CPICPI)—— 最常见的指标
    • 定义:反映居民购买消费品的价格变动情况。
    • 优点:资料易收集,公布频繁(一个月公布一次)。
    • 缺点:不够全面(例如不包括房价),高估通胀(替代效应和产品质量的变化导致价格的上涨没有反映)。
    • 公式: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CPI=\frac{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times 100\%

  • 批发物价指数 / 生产者物价指数(WPI/PPIWPI/PPI

    • 定义: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
    • 优点:对商业周期反应敏感(供求),灵活反映企业生产成本变化。
    • 缺点:劳务价格(给员工发的工资)未包含在内。
  • GNP/GDPGNP/GDP 平减指数

    • 定义:反映一国商品及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化情况。
    • 优点:能全面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趋势。
    • 缺点:资料难收集,公布不频繁。
    • 公式:

GNP Deflator=按报告期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100GNP\ Deflator=\frac{按报告期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times100

GDP Deflator=按报告期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100GDP\ Deflator=\frac{按报告期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times100

  • 通货膨胀缺口

    • 定义:有效总需求与可供私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总量之间的差额(通货膨胀缺口=有效需求-供给总量)。
    • 特点:通货膨胀缺口用于衡量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衡量现实中的通货膨胀。
  • 核心通胀率(比如核心 CPICPI

    • 强调通货膨胀中稳定的最具持续性的部分,剔除了价格容易变动的部分(例如食品、能源),而不是间歇的、暂时的因素,它能反映物价变动的共同趋势,因而与未来通货膨胀的变化趋势最为密切。
    • 反映社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和经济活动的需求压力,而对于供给冲击或其他因素导致的相对价格的变化则应该忽略。
    • 有利于提前识别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风险,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
    • 度量的方法有:剔除法、统计法(修削平均法、加权中位数法)。

为什么央行都注重测量核心通胀率。

  • 第一,相对传统指标,核心通胀率更准确。它强调通货膨胀中稳定的和最具持续性的部分,而不是间歇的、暂时的因素,它能反映物价变动的共同趋势,因而与未来通货膨胀的变化趋势最为密切相关;
  • 第二,主要反映社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和经济活动的需求压力,有利于提前识别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风险,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
  • 第三,传统的通货膨胀衡量指标存在很多弊端:
    • 传统指标受局部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很大,存在许多噪音,为准确识别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带来困难。
    • 传统指标无法准确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的趋势,也就不能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 由供给冲击引起的通货膨胀,并不属于应由中央银行进行干预的范围。
  • 基于上述理由,为了货币政策的需要,各国中央银行都推出的核心通货膨胀率指标,以衡量通货膨胀的基本态势,辅助其进行形势判断和政策选择。

原因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 定义:指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的上涨。

  • 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论:凯恩斯认为货币变动对物价的影响是间接的,要视经济体系是否达到充分就业而定,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

    • 在经济萧条(或考虑超短期效果)的时候,扩大货币需求会刺激产出 YY ,价格水平 PP 维持不变。
    • 在达到充分就业分界点之前(或考虑短期效果),货币量增加,就业量随有效需求增加而增加。货币数量增加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量,另一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所以也叫做“半通货膨胀”。
    • 在达到充分就业(或考虑长期效果)后,由于各种资源已经充分利用,供给无弹性。此时货币数量增加会使单位成本同比例增加(即古典学派的货币理论),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
  •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影响的是使得总需求曲线 ADAD 右移,示意图如下: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 定义:指由于总供给函数移动引起的物价上涨。

这种理论认为,厂商的产品定价一般采取成本加成的方法,即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上一个既定的利润率。因此,当成本上升的时候,会直接影响供给曲线,使其向左移动,即下图左边部分,从 S1S2S3S_1\rightarrow S_2\rightarrow S_3

  •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带来的“滞涨”现象:从上图可以看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会使得产出 YY 下降,也就是经济停滞;同时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即通货膨胀,构成滞涨现象。

  • 混合性通货膨胀:由于成本推动,总供给曲线从 S1S2S_1 \rightarrow S_2,如果总需求不变,均衡点从 aba\rightarrow b,导致物价水平上涨、产出下降。如果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得总需求增加,引发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总需求曲线从 D1D2D_1\rightarrow D_2,均衡点从 bcb\rightarrow c。结果是产出虽然恢复到原来水平,但物价上升。为了抵消通货膨胀因素,工人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工资,厂商提高商品价格,再次引发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如此下去,物价从 abcdea \rightarrow b\rightarrow c \rightarrow d\rightarrow e 循环上升,形成“混合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

  • 背景:长期的通货膨胀问题,短期是无法解决的。

国内的通货膨胀模型

  • 在鲍莫尔的不平衡增长模型中,经济活动分为先进部门(工业部门)和保守部门(服务部门),前者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后者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

  • 先进部门因为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所以会增加工资,假设工资增加到 w1w_1,此时因为攀比,保守部门的工资也会以同样比例提高,使得保守部门的工资 w2w_2w1w_1 差不多相等(否则人员就会出逃到现金部门)。

  • 但是因为保守部门的生产率并没有提高,工资却增加了,老板就会把这部分增加的工资成本加到商品的售价上,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北欧模型 /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国际)

  • 假设效果开放经济分为开放部门 EE 与非开放部门 SS,假设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为 aEa_E,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的占比为 aSa_S,有 aE+aS=1a_E+a_S=1

  • 在固定汇率下,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 πE\pi_E 和世界的通货膨胀率 πW\pi_W 相同。

  • 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由外生变量 λE\lambda_E 决定,因此开放部门的工人产出价值的增长率(工资增长率)等于:

WE=λE+πE=λE+πWW_E = \lambda_E+\pi_E = \lambda_E +\pi_W

  • 又因为劳动市场的特殊性,会导致开放部门的工人的工资增长率和非开放部门的相同,而非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由外生变量 λS\lambda_S 决定,得到:

WE=WS, WS=λS+πS πS=WEλS=λEλS+πWW_E = W_S ,\ W_S = \lambda_S+\pi_S \ \Rightarrow \pi_S = W_E-\lambda_S=\lambda_E-\lambda_S+\pi_W

  • 而国内的通胀是两个经济部门的加权平均,即:

π=aEπE+aSπS=(1aS)πW+aS(λEλS+πW)=πW+aS(λEλS)\pi = a_E\pi_E+a_S\pi_S = (1-a_S)\pi_W+a_S(\lambda_E-\lambda_S+\pi_W)=\pi_W+a_S(\lambda_E-\lambda_S)

  • 结论:
    • 由于一般情况下,开放部门的增长率高于非开放部门的增长率,即 λEλS>0\lambda_E-\lambda_S>0,所以当世界通货膨胀率不变的时候,开放部门的比重增加(aSa_S下降),就会导致该国通胀下降。
    • 世界通货膨胀率会直接成为国内通货膨胀的一个组成部分。

补充:B-S效应(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 内容:发达国家的货币的币值容易被高估,发展中国家的币值容易被低估。

  • 原因:两国货币的汇率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即:

1外币Pf=e1本币Pd1外币=ePfPd1本币\frac{1外币}{P_f}=e\cdot \frac{1本币}{P_d} \Rightarrow 1外币 = \frac{e\cdot P_f}{P_d} \cdot 1本币

  • 在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情况下,有 e=Pd/Pfe = P_d / P_f

  • 如果把经济体分成贸易部分和非贸易部分,因为发达国家的贸易部门往往比较先进,所以贸易部门工人工资会增加,进而导致非贸易部门的工人工资也会提高,引发结构性通胀。导致本国的物价水平 PfP_f 增加,从而导致实际汇率 R=ePf/PdR=e\cdot P_f/P_d 增加,高于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R>PPPR>PPP)。

通胀的效应

分配效应

  • 分配效应就是通货膨胀发生时,谁得利,谁吃亏的问题。

  • 固定收入者吃亏,浮动收入者得利。

  • 债务人得利,债权人吃亏。

  • 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

  • 国家得利,居民受损。

产出效应

  • 促进论:

    • “通货膨胀税”:货币是由政府强制发行的,多发行的那一部分直接表现为政府的收入,可以用于增加投资。
    • 收入再分配效应: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比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加更多。高收入阶层的储蓄总额增加,转化为投资,导致实质经济的增长。
    • 产生货币幻觉:因为通胀导致的价格、工资、收入上涨被人们看成是自己实际工资、收入的上涨,进而增加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 增加机会成本:通货膨胀率上升会导致持币的机会成本上升,人们就倾向于把钱花出去,提高社会对实物资产的需求,进而推动投资和产出的增加。
    • 有利于产业机构调整:短线产品上升的幅度比较大,导致短线产业的投资规模比长线行业大,增长速度快,从而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可以得到局部调整。
  • 促退论:

    • 削弱价格信号:政府可能从本身利益考虑,对某些价格实行行政控制(例如全部限制白菜价,无法分辨优劣),导致信号作用削弱,经济效率下降。
    • 存贷款风险增加:居民不愿意存款,银行不敢贷款,导致有可能出现对资金实行配给的局面,从而使资金的运用得不到优化资源配置。
    • 资金错配:在通货膨胀中投机者对商品、黄金、外汇和有价证券进行投机交易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实体产业因为周转期长,提价很慢,导致资金会进入金融市场空转而不进入实体领域,无法带动经济增长。
    • 降低储蓄:一方面降低人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使本金贬值,人们对储蓄产生悲观预期,边际储蓄倾向下降。
    • 打乱正常生产秩序: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增加了生产性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打击投资信心,生产萎缩。

解决方法

需求政策

  • 需求政策针对的是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采取紧缩型的政策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 紧缩型的货币政策:

    • 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及在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以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降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抑制信贷扩张能力,减少货币供应。
    • 中央银行提高基准利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成本和各种市场利率,抑制总需求。
    • 中央银行动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实施紧缩,如控制银行的贷款规模、针对某些贷款提高其首付比例等。
  • 紧缩型的财政政策:

    • 增加税收,通常是提高税率和增加税种,压缩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抑制其对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和支出,增加财政收入。
    • 削减政府支出,以消除财政赤字和平衡预算,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
    • 减少政府转移支出和社会福利开支,从而起到抑制个人收人增加的目的。
  • 货币政策是通过影响信贷和投资,从而影响市场货币供应量以压缩总需求;财政政策则是直接影响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消费支出,压缩总需求。
  • 紧缩型的政策会导致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增加。

供给政策

  • 供给政策针对的是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通过增加供给和生产,使得供需达到平衡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 解决方法:

    • 减税:提高人们的储蓄和投资的能力与积极性,增加供给。
    • 限制货币供应增长率:限制通货膨胀税。
    • 改革劳动力市场:减少对就业和转业的眼制,设法改善有关就业的信息与资料,对失业者提供再就业培训。
    • 改革商品市场:取缔独占性和垄断性组织,逐步减低关税,鼓励消费者成立保障其权益的组织,增强对物价上涨的抵抗能力。

收入政策

  • 收入政策针对的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又叫作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指政府通过制定行为准则,限制物价和工资上涨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又不造成大规模的失业。

  • 主要采取的形式:

    • 指导性为主的限制(价格指导线):政府当局根据估计的平均生产率的增长估算出工资和物价的最大增长限度,作为工会和雇主协会双方协商的指导线,并要求他的自觉遵守。
    • 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政府以税收作为奖励和惩罚手段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涨。
    • 强制性的工资:价格管制。政府颁布法令,强行规定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暂时将工资和物价加以冻结。(短期有效,利于配给制,长期会导致黑市的产生)

结构调整

  • 结构调整主要解决的是因为结构失调引起的通货膨胀。指的是各部门保持一定的比例,从而避免某些产品供求因结构性失调而推动物价上涨,特别是关键的产品,比如粮食、原材料等。

  • 主要采取的措施分为:微观货币政策(利息率结构、信贷结构)和微观财政政策(税收结构政策、公共支出结构政策)。

  • 微观财政政策:

    • 税收结构政策:指的是不改变税收总量的前提下,调节各种税率和施行的范围等。
    • 公共支出结构政策:指的是不改变财政支出总量的前提下,调节政府支出的项目和各种项目的数额。
  • 微观货币政策:

    • 利息率结构和信贷结构:旨在通过各种利息率差的调整,以及通过各种信贷数额和条件的变动来影响存款和贷款的结构和总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资金流向生产性部门,遏制消费基金的扩张。

指数化政策

W=W0+πeW = W_0 +\pi^e

  • 指数化政策即各项收入按照物价指数进行自动调整,使得收入得到保障,让预期因素加剧通货膨胀的作用得以排除,同时又能继续保持价格的信号功能,引导资产合理配置。

  • 实质是让人们学会在通货膨胀环境下生活,即把意外的通货膨胀变成意料中的通货膨胀。

知识点7: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I

  • 背景:新西兰籍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研究得货币工资增长与失业率成反比关系。

  • 图形:

货币工资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根据成本加成定价,老板会把货币工资增长转嫁到商品的价格上,从而导致了商品价格的上升,因此通货膨胀率也和失业率负相关。

  • 结论:通货膨胀率可以导致失业率降低,说明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符合通货膨胀促进论。

菲利普斯曲线 II

  • 菲利普斯曲线 II 是在菲利普斯曲线 I 的基础上增加了人们的预期。

  • 背景: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率与事业同时上升的“滞胀”现象。因此弗里德曼等人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发展。提出了适应性预期和自然失业率的概念。

  • 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就是人们根据历史信息来对未来作出判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理性预期是人们根据所有信息来对未来作出判断,这是人们在当下时刻能够作出的最优预测,没有滞后性。
  • 自然失业率可以理解成达到充分就业时候的失业率,也可以理解成预期通胀和实际通胀相等的时候的失业率。
  • 图形:

推导(加上适应性预期):

  • 最初状态,菲利普斯曲线位于 P1P_1 位置,自然失业率 uNu_N,处于 EE 点。
  • 政府希望降低失业率,根据菲利普斯曲线 I 的结论,拉动通胀可以降低失业率,所以政府通过拉动需求等方式拉动通胀,因此从 EE 点移动到 CC 点,失业率降低到了 uLu_L ,通胀率来到了 BB 的水平。
  • 因为适应性预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过一段时间以后,人们会发现物价水平上涨了,所以提高了对未来通胀的预期,这时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到了 P2P_2
  • 员工就会要求有更高的通胀补偿,这时老板又不愿意加工资,导致员工停止工作,所以会导致失业率增加,移动到 FF 点,失业率回到 uNu_N 的水平。这样一轮下来,失业率并没有下降,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却上升了。
  • 如此循环,长期来看失业率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政府的操作只会影响短期的失业率。
  • 结论:通货膨胀率短期可以使失业率降低,但是长期来看失业率又回到原来的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不能促进经济增长,符合通货膨胀中性论。

推导(加上理性预期):

  • 理性预期就是政府的任何操作都会被公众们感知到,所以提高通胀的操作会立马被公众感知,并立刻要求老板增加通胀补偿。失业率不会发生改变,改变通胀的操作会全部反映到价格上,提高通胀价格上升,降低通胀价格下降,菲利普斯曲线变成一条垂线
  • 图形:

菲利普斯曲线 III

  • 自然失业率可变原因:

    • 在通货膨胀不可预测地加剧下,工资未受到指数化条款保护的工人,可能会因不满意实际工资的降低而停止工作。
    • 通货膨胀本身的反复不定,会降低市场信号的功能,从而降低生产效率。
    • 由于物价不断波动而引起政府干预,也很可能加深经济功能的失调而提高自然失业率。
  • 图形:

  • 结论:通货膨胀率会导致失业率升高,符合通货通胀促退论。

知识点8:通货紧缩

定义

  • 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币值不断升值的一种货币现象。

原因

  • 货币数量:费雪方程 MV=PYMV=PY

  • 金融结构:过度负债投资(费雪的负债通缩理论)。

过度借债投资 \Rightarrow 债权人注意到了债务风险(突破某个临界点以后)\Rightarrow 债权人要求清算债务(还钱) \Rightarrow 抛售资产 \Rightarrow 产品价格下跌 \Rightarrow 债务价值变大 \Rightarrow 继续抛售 \Rightarrow 继续价格下跌,陷入恶性循环 \Rightarrow 通缩产生。

  • 经济周期:投资过度,消费不足。

  •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导致成本下降或产量上升、超额收益带来过度投资。

  • 经济全球化:放松管制、自由贸易、产业空心化。

  • 有效需求不足导致通货紧缩。

危害

  • 抑制社会总需求:影响企业投资、推迟消费支出、降低货币存量和流通速度。

  • 不利于生产的财富再分配:不同经济主体间(投资者、企业家、工人)、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

  • 造成金融不稳定:削弱银行体系、恶化金融市场。

解决

  • 通货紧缩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主要就是要扩张有效需求。

Y=AD=C+I+G+XMY=AD=C+I+G+X-M

  • 扩张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政策、信贷政策。

  • 扩张财政政策:削减税收、加大公共支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在经济大萧条、次贷危机、疫情等期间,货币政策往往都是失效的。因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比较悲观,不愿意消费和投资。但是财政政策往往是有效的,所以扩张财政拉动投资,进而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是一条很有效的路径。

  • 其他政策:信贷担保、货币贬值。

知识点9:总供求分析

AD-AS模型

  • 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AD)(Aggregate\ Demand,AD):其他条件不变,在每一个物价水平上整个社会(包括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人)愿意且能够购买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

Y=AD=C+I+G+(XM)Y = AD=C+I+G+(X-M)

  • 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AS)(Aggregate\ Supply,AS):其他条件不变,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全体企业愿意且能够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需求

  • 定义: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的组合。

  • 推导:根据 ISLMIS-LM 模型,由于该模型代表的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市场的均衡,所以 ISLMIS-LM 模型对应的 YY 就是总需求模型中的产出水平。

也可以根据 MV=PYMV=PY 理解,假设 MMVV 保持不变(市场均衡),就可以得到 PPYY 呈负相关,所以 ADAD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 ADAD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内在原因:

    • 财富效应:物价上升让消费者感觉自己持有货币的实际价值下降,降低了消费需求。(PCYP\uparrow \Rightarrow C\downarrow \Rightarrow Y\downarrow
    • 利率效应:物价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利率上升,减少投资需求。(PLdrIYP\uparrow \Rightarrow L_d \uparrow \Rightarrow r\uparrow \Rightarrow I \downarrow \Rightarrow Y\downarrow)
    • 汇率效应:物价上升导致利率上升,抬高了汇率,净出口需求减少。(PLdr本币升值出口P\uparrow \Rightarrow L_d \uparrow \Rightarrow r\uparrow \Rightarrow 本币升值 \Rightarrow 出口\downarrow)
  • 曲线的移动:

  • 经济萧条的时候总需求不足,所以 ADAD 曲线左移,导致物价水平下跌,同时产出减少。
  • 通货膨胀的时候,总需求过剩,所以 ADAD 曲线右移,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同时产出增加(半通胀)。但是如果 ASAS 曲线已经垂直,就只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就是真正的通货膨胀。

总供给

基础知识

  • 定义:ASAS 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推导而得到的。

  • ASAS 曲线的经济含义:

    • 描述总供给达到宏观均衡时,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 在短期内总产出 YY 与价格水平 PP 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化的关系,长期内,总产出 YY 与价格水平 PP 之间无关。
  • 传导机制:价格变动 \Rightarrow 实际工资 \Rightarrow 就业 \Rightarrow 产出。

这个传导机制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物价水平影响的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价格水平),然后实际工资影响劳动力市场(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第二段是劳动力(生产力)通过生产函数影响产出。

生产函数

Y=f(L,K,N,E)Y=f(L,K,N,E)

  • 其中 YY 表示产量,LL 表示投入的劳动,KK 表示资本,NN 表示土地,EE 表示企业家才能。又因为 N,K,EN,K,E 在短期都是不变的,所以总产出仅取决于就业量(投入的劳动),即:

Y=f(L)Y=f(L)

  • 长期来看,如果其他因素(如资本存量、技术水平)发生变化,总生产函数将发生移动。

劳动力市场

  • 劳动供给(NsN_s)是实际工资水平的增函数,劳动需求(NdN_d)是实际工资水平的减函数。

  • 劳动市场均衡:

总供给曲线

  • 根据总产出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把总供给曲线分为三种:
    • 长期 ASAS 曲线(古典)
    • 超短期 ASAS 曲线(凯恩斯)
    • 短期 ASAS 曲线(常规)

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

  • 长期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劳动市场最终调整到均衡状态,从而使得经济的就业水平或产量并不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变动,而始终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即经济的产量水平总位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 图形:

  • 政策含义:旨在影响总需求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只能使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并不能影响实际产量。也就是说在长期内,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增加总需求并不能改变产量,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超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

  • 超短期阶段中,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也就是说,二者完全不能进行调整。

  • 图形:

  • 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短期总供给曲线(常规)

  • 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推导过程:

总供给曲线总结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AD-AS模型的移动分析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