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的博客

曲水的博客

国际▢▢学-Part4-国际协调

2022-05-22

国际协调包括三部分内容:国际协调的规则——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协调的机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协调的场所——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货币体系

基础知识

  • 定义: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 内容:

    • 国际收支的调节。
    • 汇率的变动和规定。
    • 国际货币以及储备资产的确定。
  • 分类:

    • 国际金本位制。
    • 布雷顿森林体系。
    • 牙买加体系。
    • 区域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发展

国际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 金本位制的最初形态,纯粹金本位制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 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储备货币使用黄金,并以黄金作为国际结算工具,各国的国际收支可以用黄金的输出和输入自动平衡。
    • 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决定。 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始终维持在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规定的黄金输送点之内。
    • 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休谟: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金块本位制

  • 又称“生金本位制”,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

    • 尽管规定金币作为本位币,但在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具有无限的法偿力,银行券兑换黄金需要有一定的门槛(太少不能换)。
    • 不能自由铸造金币,但仍然规定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并且规定黄金的官方价格。
    • 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但在需要进行国际支付时,可以用银行券到中央银行根据规定的数量兑换黄金。

金汇兑本位制

  •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也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

    • 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成黄金或金币,但可首先兑换成某种外汇,再以外汇在国外兑换黄金。
    • 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需将本国货币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为储备金,在必要时通过买卖外汇或黄金来维护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崩溃的原因

  • 黄金产量跟不上经济发展: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 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 战争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

背景

  • 1944年7月,联合国44个成员国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镇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以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这个协定基本上采纳了怀特提出的美国方案 ,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建立。

主要内容

  • 国际金融机构

    • 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前者的宗旨在于稳定汇率,协助成员国改善国际收支,后者的宗旨在于以低利长期贷款协助推动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 国际储备体系

    •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即所谓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与美元挂钩的原则(双挂钩制度),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
  • 固定汇率制(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 IMF规定成员国的货币含金量一经确定后不得随意变动。成员国进行即期外汇交易及黄金买卖时,汇率和金价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法定汇率和金价的上下各1%(超过该界限,有关政府有义务进行干预),使汇率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为 稳定的水平上。
  • 国际收支调节的安排(IMF)

    • 为成员国提供融通资金的便利。同时规定各成员国实行多边支付与清算,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亦不许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由此创造平衡国际收支的外在条件。

解体过程

  •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 1971年8月,美国“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并征收10%的临时进口附加税。
  • 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扩大

    • 1971年12月。十国集团达成“史密森协议”:(1)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2)美元对黄金贬值7.8%,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3)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幅度由不超过±1%扩大到±2.25%。
    • 1973年2月,美元再贬10%,由每盎司黄金38美元贬为42.22美元。
  • 固定汇率制度垮台

    • 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原德国马克、日元的现象,迫使西欧和日本的外汇市场关闭17天之久。
  • 西欧国家最终达成协议,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放弃盯住美元,实行浮动汇率,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终告解体。

解体原因

  • 制度自身的缺陷(特里芬难题)

    • 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币值稳定且有足够的黄金储备和保持国际收支顺差。人们在国际支付中才愿意接受美元。
    •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美国的国际收支就会出现大量逆差。但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会不断减少,美元又将不断贬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特里芬难题:

  • 清偿力和信心的矛盾: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满足国际清偿力的需要,这就要求美元需要超发。但是一旦超发,因为黄金的产量是有限的,所以大家不相信美国能够按照发行的美元储备固定的黄金用来兑换,从这个角度,要求美元不能超发,因此出现矛盾。
  • 顺差和逆差的矛盾: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要求美元的币值足够稳定,也就需要美元是一个顺差国家(这样美元才不会有贬值的压力)。但是美元为了满足国际支付(清偿力)的需要,美国必须作为一个逆差国,才能够把美元放出去,因此出现矛盾。
  • 美国通货膨胀加剧

    • 美国发动战争,财政赤字庞大,不得不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加上两次石油危机,石油提价而增加支出。
    • 同时,由于失业补贴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剧增加。美国消费物价指数 1960年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这给美元的汇价带来了巨大冲击。
  • 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

    • 二战后,西欧、日本和世界各地从美国进口商品,各国 有“美元荒”,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巨额顺差。
    • 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出口贸易的扩大,其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而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这使美元汇率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出现下浮的波动。

牙买加体系

背景

  • 1976年1月,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IMF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内容

  •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 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 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协议作出了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贷币的决定,成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

  • 储备货币多元化: 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局面,美元虽然仍是主导的国际货币,但美元地位明显削弱了,由美元垄断外汇储备的情形不复存在。

  • 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主要是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扩大其在IMF一般业务中的使用范围,并适时修订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

积极作用

  • 多元化的储备结构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间的僵硬关系,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储备货币供不应求的矛盾。

  • 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经济,为各国维持经济发展与稳定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同时有助于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 多种渠道并行,使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缺陷

  • 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下,缺乏统一的稳定的货币标准,这本身就可能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

  • 汇率大起大落,变动不定,汇率体系极不稳定。其消极影响之一是增大了外汇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负面影响尤为突出。

  •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现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买加体系并没有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最优货币区

定义

  • 在此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相互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优缺点

  • 优点:

    • 能在总体上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效能,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 有利于资源在区内的有效配置,消除汇率的不确定性和投机,增强应对外来金融冲击的能力。
    • 节约外汇储备,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
    • 有助于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货币合作和价格稳定。
  • 缺点:

    • 区内各国要放弃一部分政策运用的自主权,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汇率政策自主权也丧失了)。
    • 对非稳定性资本流动的调控能力下降。

判断规则

  • 如何判断是否能够组建一个通货区或者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加入通货区,需要一定的指标或者规则。主要分为单一要素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单一要素分析法
  • 生产要素的高流动性(蒙代尔): 要素流动性高的地区可以组成货币区,推行货币一体化,维持区内货币之间汇率的固定。

  • 经济的开放性(麦金农): 相互之间经济开放程度高的国家组成货币区较之调整汇率更有利于价格稳定。

  • 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英格拉姆): 金融高度一体化的地区,可以为地区间不平衡融通资金,使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过程更容易且更平稳,英格拉姆主张以金融一体化作为实现货币一体化的条件。

  • 产品多样化程度(凯南): 当外国对进口商品需求发生变化时,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将越能抵御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因而也更适合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组成货币区。

  • 通货膨胀的相似性(哈伯勒和弗莱明): 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国通货膨胀率不一致,强调只有通货膨胀率相近的国家才能维持固定汇率,才能组成货币区。

综合分析法
  • 综合分析法是保罗·克鲁格曼提出来的 GGLLGG-LL 模型。

  • GGGG 收益:

    • 一是交易费用降低的直接利益,因为实行统一货币以后,货币区内部没有货币兑换的必要。
    • 二是在货币区内实现持久、可信的固定汇率制,可以降低各国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增强价格的透明度,促进区内竞争,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 三是彻底消除成员国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可以减少其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不利影响。
    • 图像:
  • LLLL 成本:

    • 一是加入货币区的成本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方面,尤其是需要放弃本国独立的货币政策。
    • 二是成员国将不能通过调控本国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宏观经济,以实现内部均衡,也无法运用汇率政策实现外部均衡。
    • 但是,随着货币区各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相互间的经济融合,经济失衡的可能性就会下降,因此,这种成本也随之下降,所以经济一体化程度与加入货币区的成本的负相关关系。
    • 图像:
  • GGLLGG-LL 模型:

    • θ<θ1\theta < \theta_1 时,说明通货区参加国与通货区的一体化程度还没有达到临界点,这个时候加入通货区的损失是大于收益的,因此不应该加入通货区。
    • θ>θ1\theta > \theta_1 时,说明通货区参加过与通货区的一体化程度已经超过临界点,这个时候加入通货区的收益是大于损失的,因此可以加入通货区。

欧元区

欧洲货币一体化

  • 概念:欧盟各成员国在货币金融领域进行合作,协调货币金融关系,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其实质是这些国家集团为了货币金融领域的多方面合作而组成的货币联盟。

  • 特征:

    • 汇率的统一,即货币联盟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对外则实行统一的浮动汇率。
    • 货币的统一,即货币联盟发行单一的共同货币。
    • 机构的统一,即建立统一的中央货币机关,发行共同的货币,规定有关货币联盟的国家以及保管各成员国的国际储备。

欧元的发展

  • 第一阶段(1960-1971年):跛行货币区。区域内货币共同盯住区域外的一个货币。例如德国马克、法国法郎一起盯住英镑,然后英镑盯住美元。

  • 第二阶段(1972-1978年):联合浮动。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共同对外浮动。(“隧道中的蛇”:内部浮动汇率为外部浮动汇率的一半)

  • 第三阶段(1979-1998年):欧洲货币体系(实行稳定的汇率机制、创设欧洲货币单位ECU、建立欧洲货币基金EMF)。

  • 第四阶段(1999年以后):欧洲单一货币。

主要内容

  • 汇率机制。 除了维持原有的±2.25%波动幅度以外,还规定了汇率波动的警戒线,一旦货币波动超出此线,有关国家就要进行联合干预。

  • 创设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ECU),是欧洲货币体系的中心。在欧共体内部,ECU具有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 成立了欧洲货币基金(EMF): 以增强欧洲货币体系干预市场的力量,为共同货币ECU提供物质准备以及给予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更多的信贷支持。

评价

  • 存在的问题:

    • 一是汇率机制缺乏灵活性,各成员国不能随意根据本国的经济和国际收支状况调整汇率。
    • 二是政府干预能力有限,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
    • 三是欧共体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EMS的汇率机制不能准确反映各国财政和货币金融上的差异,货币统一与经济政策协调之间存在问题。
  • 意义:

    • 低通胀、低利率的宏观环境有利于欧盟的经济稳定增长。
    • 单一货币将促进欧盟尤其是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
    • 欧元实施可以增强经济透明度和市场竞争,提高效率。
    • 欧洲将拥有一个巨大而统一的资本市场。

国际货币协调的问题

  • 国际收支调节不对称

    • 顺差国会利用其在国际收支中的有利地位而尽可能地逃避调整,国际收支调节的责任大部分都由逆差国单方面承担。
    • 发展中国家 VS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会被发达国家转嫁调整的成本。
  • 储备货币发行国和非发行国的不对称

    • 储备货币国能够不受开放经济三元悖论的约束,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仍然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而将维持固定汇率的成本转移给了非储备国,并且输出了通货膨胀。
  • 单一储备货币体系不稳定

    • 特里芬难题
  • 多元储备货币制度下的不稳定问题

    • 多种储备货币和浮动汇率制加大了非储备货币国的汇率风险。
    • 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储备货币的两难。
    • 现有的储备货币体系仍然是有利于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汇率水平存在差距

    •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发展中国家货币币值相对于购买力平价而言被低估,相应地发达国家货币币值相对于购买力平价而言容易被高估。

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

历史与现状

  • 历史:凯恩斯方案(班柯 Bancor)VS 怀特方案(尤尼它Unita)。

  • 现状及问题:牙买加体系的问题、特里芬问题、协调问题。

未来的发展——超主权货币

  • 超主权货币则是指并不隶属于任何主权国家的世界货币。从目前来看,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超主权货币的路径主要有三种:改革SDR、区域货币、国际记账货币。

IMFIMF 第二次条款修订中提出,要 SDRSDR 替代黄金和储备货币成为最主要储备资产,但是至今未成功。主要原因是用途有限和分配不合理。

  • 改革特别提款权模式

    • 对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制度加以改革。 应取消 SDRSDR 的分配与各国所缴份额的联系, 可以将特别提款权与援助联系在一起,最需要资金的会员国可以多分得一定比例的特别提款权。
    • 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需要拓宽。 建立起 SDRSDR 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清算关系,改变当前 SDRSDR 只能用于政府或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结算的现状,使其能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公认的支付手段。
    • 进一步完善 SDRSDR 的定值和发行方式。 SDRSDR 定值的篮子货币范围应扩大到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也可将 GDPGDP 作为权重考虑因素之一。
  • 从区域到全球的渐进模式

    • 地理位置接近和经济社会趋同水平较高的地区分别建立区域性超主权货币。
    • 欧元区 或者 美元区 或者 亚元区

未来的发展——国际记账货币模式

  • 确定货币单位,各成员国申请开立唯一的国家账户, 经过区域最高机构的讨论审议, 并根据每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最终确定每个国家可负债发行该国际货币的最高限额。

  • 每个国家都可以使用账户上负债限额内的国际货币向其他国家购买本国需要的产品或劳务。每个负债发行该货币的国家都要根据本国禀赋,以国家的名义指定每单位负债发行的货币所承诺兑现的实物价值量。

  • 该国际货币不需要印刷成纸币形态,只是记录在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数据库中每个国家账户上的电子符号,每个国家的中央政府负责最终清算。当一个国家国际贸易发生巨额逆差时,债权国要求债务国清偿时,债务国必须按照当初的承诺向债权国支付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实物产品。

面临的困难

  • 美国不会放弃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重要地位。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矛盾突出。

  • 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超主权货币的诞生困难重重。(周小川:需要各国政治家拿出超凡的远见与勇气)。

  • 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币值难以保持稳定。“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作为超主权货币,其币值稳定是首要条件,但是币值的确定要应用一篮子参照物,篮子如何选择也是一个问题。

  • 难以确定超主权货币的货币发行量:超主权货币的发行缺乏一个恰当的锚,在满足各国的对外清偿力要求的同时,又避免全球性通货膨胀,这在技术操作上具有很大的难度。

人民币国际化

  • 定义: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 人民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 提高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并提升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利于降低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
    • 资本外流、货币政策效果受影响。
  • 如何推进:

    • 第一阶段,实现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功能。
    • 第二阶段,扩大境内外合格投资者的数量,全面推进国际货币的双向流动,使人民币成为全球重要的投资货币。
    • 第三阶段,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人民币的汇率、利率市场化,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想要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完成四件事:

  • 第一,需要有货币的锚。例如黄金、原油、碳定价权、工业品、电力等。
  • 第二,需要有完善的回流渠道,用来解决两难问题。要实现这一步,需要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
  • 第三,需要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要有丰富的金融工具。
  • 第四,需要有完善的结算系统,例如人民币结算系统 CIPSCIPS

国际金融机构

  • 国际金融机构主要介绍四个: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投行。

    • 国际清算银行:来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协约国赔款的支付和与处理德国赔款的“杨格计划”有关的清算等业务问题,后转而办理各国间的清算业务。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汇率监督、政策协调、融通资金。
    • 世界银行: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样,世界银行也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提供贷款、技术援助。
    • 亚投行:亚投行建立的主要背景是亚洲基础设施落后;其次新兴国家兴起,原有不合理的国际金融机制未改善。

国际清算银行

  • 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 BIS),是英、法、德、意、比、日等国的中央银行与代表美国银行界利益的摩根银行、纽约和芝加哥的花旗银行组成的银团,根据海牙国际协定于1930年5月瑞士巴塞尔建立。

  • 目的:处理一战后德国的赔偿支付及其有关的清算等业务问题 。

  • 资金来源:

    • 成员国缴纳的股金。该行建立时,法定资本为5亿金法郎,1969年增至15亿金法郎(gold francs),以后几度增资。该行股份80%为各国中央银行持有,其余20%为私人持有。
    • 借款。向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借款,补充该行自有资金的不足。
    • 吸收存款。接受各国中央银行的黄金存款和商业银行的存款。
  • 主要任务:

    • 处理国际清算事务。 二战后,国际清算银行先后成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支付同盟、欧洲煤钢联营、黄金总库、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等国际机构的金融业务代理人,承担着大量的国际结算业务。
    • 办理或代理有关银行业务。 接受成员国中央银行的黄金或货币存款、买卖黄金和货币、买卖可供上市的证券、向成员国中央银行贷款或存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资金来源

    • 份额:以基金组织创立的记账单位 SDRSDR 来表示,相当于股东加入股份公司的股金。
    • 借款:从会员国借入资金,从借款贷款的利率差异中赚取利润。
    • 信托基金:1976年将持有的黄金出售,所得利润共46亿美元,向低收入成员国提供优惠贷款。
  • IMFIMF 业务活动:

    • 技术援助。帮助成员国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向中低收入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等。
    • 贷款。限于会员国政府,与会员国向 IMFIMF 缴纳的份额成正比例关系。贷款原用于会员国进行国际收支的调整;现增加支持会员国为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而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改革的贷款。
  • 贷款种类:

    • 普通贷款。基本信用贷款,是最基本的,最高额度为会员国交纳份额的125%,期限3-5年。
    • 储备部分贷款。不高于本国份额的25%。
    • 信贷部分贷款。从25%-125%,分为4个档次,每档为25%,25%以上为高档信贷部分贷款。

世界银行

  • 背景:

    • 联合国系统下的多边发展机构,宗旨是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资金和智力的支持,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
    • 总部在华盛顿,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拥有其所有权。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援助机构和国外信贷机构。
    • 中国是世界银行创始会员之一。(原本是国民党加入的,后来在1980年恢复)
  • 组织架构:

    •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1945年年成立。
    • 世界金融公司(IFC),1956年成立。
    • 国际开发协会(IDA),1960年成立。
    •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1988年成立。
    •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1966年成立。

亚投行

  • 亚投行全称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 业务模式:

    • 亚投行的业务与其他多边开发机构没有太大差别。主要有三大类:一是贷款,包括直接贷款、联合融资或参与贷款;二是股权投资;三是提供担保。
    • 在世界银行集团,这三大业务基本上分别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负责,而亚开行则承做上述所有业务。
    • 此外,亚投行还建立了特别基金,并为成员提供技术援助。为保证有效运行,亚投行确定了与其他机构有区别的战略重点领域,制定了高效透明的运营规则,并积极回应了成员广泛急切的融资要求。
  • 亚投行前十大股东股份与投票权

中国的投票权超过25%,因此在重大问题上具有一票否决制。

国际金融市场

概念和作用

  • 概念:

    • 广义概念:是指居民与非居民或非居民与非居民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交易(如资金融通、证券买卖及相关金融业务活动)的市场。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国际黄金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 狭义概念:仅指居民与非居民或非居民与非居民从事资金借贷和融通的市场。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
  • 积极作用:

    • 调节各国国际收支失衡。
    • 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发展。
    • 优化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 消极影响:

    • 容易引发债务危机(因为过度借债导致)。
    • 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增大了国际金融市风险。
    • 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容易引发国际金融危机。
    • 容易加剧贫富差别和其他不良行为。

国际货币市场

  • 国际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市场,一般指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下的金融工具的交易场所。

  • 融资工具主要有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CDs等。

  • 根据融资方式,国际货币市场可分为:

    • 银行同业拆放市场
    • 银行短期借贷市场
    • 短期有价证券交易市场
    • 票据贴现市场等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

  • 国际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融通市场,通常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的交场所。

  • 包括国际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中长期债券、股票)。

欧洲债券 & 外国债券

  • 欧洲债券是国家 AA 在国家或者地区 BB 发行以国家 CC (第三方)为面值的债券。

  • 外国债券是指筹资者在国外发行的,以当地货币为面值的债券。(例如国家 AA 在国家 BB 发行以国家 BB 为面值的债券)

  • 几种外国债券在国际上的通称:扬基债券(美国)、武士债券(日本)、猛犬(英国)债券、熊猫(中国)债券。

欧洲货币市场

  • 发展

    • 来源:前苏联美元存款 \Rightarrow 美国国际收支赤字 \Rightarrow 石油美元 \Rightarrow 多种其他货币
    • 概念的扩大:欧洲美元市场 \Rightarrow 欧洲货币市场 \Rightarrow 境外概念的扩大

欧洲美元就是不在美国境内的美元,也就是离岸美元。

  • 业务

    • 欧洲短期信贷、中长期信贷
    • 欧洲债券和外国债券区别
  • 特点

    • 很少受到市场所在国金融和外汇法规的约束。
    • 借贷业务中使用的货币种类较多。
    • 它有独特的利率结构。(欧洲货币市场的存款利率更高,贷款利率更低)
    • 税费负担少,可以降低融资者的成本。
    • 调拨方便,选择自由。
  • 0